清道夫鱼肉可以吃吗?
可以吃的,但是口感很差。 清道夫又名吸盘鱼、臭鱼,属鲇形目清道夫科鱼类,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中上游地区。由于该物种善于吸附在石块上附着着栖息,且食物来源广泛,因此外形上面比较“邋邋遢遢”,身体上面很多部位都有黏液,感觉就像臭臭的一样所以叫这个名字。
目前分布于全球的淡水水域中。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(区)的江河、湖泊、稻田中。该物种属于外来入侵生物,已经被列入中国水产农业部拟定的304个入侵物种名单之中,并且是重点监控的对象。
其成虫体长一般为8-12厘米,最大可达15厘米以上;体色呈灰褐或黄褐色,体表有较厚的粘液。头部较小,前部扁平。口大,下端圆弧形。牙细尖,上下颌各有一列锐利的齿,两侧有2排较大的齿。眼小,位置低。鳃孔宽大。体无鳞,全身覆盖一层薄薄的黏液膜。背部黑色而有光泽,腹侧浅灰色。尾鳍圆形。胸鳍和腹鳍较大,呈三角形,颜色略淡。
因为清道夫的主要食物为水中细菌、腐屑等,故此体内可能携带某些致病微生物,所以在食用之前进行高温蒸煮杀菌是可以去除大部分的病菌的。 虽然清道夫体内可能有寄生虫或者病菌,但是经过严格的高温蒸煮,大部分都可以被杀死,只要煮熟煮透,可以放心食用。但要注意的是,清道夫不能吃活的呢!
清道夫原产于南美洲热带水域,主要分布于巴西、圭亚那等,栖息在底泥皆黑色,有水草或其他东西遮蔽的缓流水中,性情凶猛孤僻,常清理池底食物残渣和腐烂的有机质,故名清道夫。
清道夫鱼全身黑、头尖、口部类似吸盘状,成鱼体长30厘米左右,生长缓慢,繁殖力强、适应性广、食性杂且偏食,进入我国以来,通过人工养殖、逃逸或人为放生,已在广东、广西、浙江、江苏、云南、湖北以及台湾等一些地区天然水域中定居和繁衍,对本土水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了较大的危害。主要表现为:成鱼掠夺捕食其他品种鱼卵,破坏其他鱼类的正常繁殖,且所掠食的鱼卵携带的病害极易传播给本地鱼种;以鱼塘及其它水体底部的甲壳动物、底栖生物、有机碎屑为食,严重破坏池塘生物链底层,影响其它水生生物生存和天然水域的生态平衡;易携带锚头虱等寄生虫威胁本地水生动物的正常繁衍生息和健康,破坏本地水域正常的生物进化。
根据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及专家研究,以及对部分省市相关管理部门、渔业从业人员、当地居民的广泛调查走访,一致认为清道夫对所到区域的本地水生动、植物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和侵害性,建议将清道夫列为外来入侵种,并禁止进入我国国境。
农业部已将清道夫鱼肉列为禁止食用的鱼肉。